18016091277
欢迎访问EV之家首页!新能源物流车 新能源货车电动物流车 新能源物流车
18016091277
2019-05-17 浏览次数:12,889 次 盖世汽车
“自燃吗?不自燃不买。”
这是一位网友在微博的特斯拉广告下方,充满揶揄意味的一句留言。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多少折射出近期电动汽车频繁“燃烧”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毫无疑问,安全问题频发、正遭遇重大信任危机的特斯拉就是国内电动汽车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
更夸张一点说,过去数年社会公众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对于电动车的信心和接受度,恐怕都被这几把火给烧光了。
而频繁的自燃事件,更令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潜在用户,在选购时多了一丝隐忧。
在此之际,工信部近五日内两度开展会议,展示出加大力度整治新能源车行业安全问题的“决心”,更给了国内新能源车企一个“敲山震虎”的意味。
加强监管,中国纯电动车能否从“门槛测试”到“全面测试”?
据精选君了解,2017以来纯电动汽车的起火事故中,充电场景是起火的高发场景,占比达50%以上。
而起火事故的原因中,动力电池自燃占比为31%,主要是由于锂电池发生内部或者外部短路后,短时间内电池释放出大量热量,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热失控。
如果撇去充电方式不当、环境变化等问题,引发电池热失控的原因主要是热辐射、电池内部短路、恶劣环境滥用等,其中不可忽略的还有电池本身的质量问题。
纵观整个新能源行业,太过追求上线速度以及夺人眼球的宣传,以至于对于电池的验证不足是导致频频自燃的主因。
电池组是非常复杂的能量系统,检测时因素很多,包括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环境试验性等,每一项性能还包含上百种检测项目。
然而,实际测试中,检测项目非常少,每一项性能只检测7、8个有代表性的项目。
据精选君向电池领域专业人士了解,这样的检测仅仅为“门槛测试”。例如在里程焦虑等诸多因素作用之下,一些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力强的电池受到追捧,而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并没达到“平衡”,进而导致热失控自燃几率呈上升趋势。
那么,为何很多车企只选择进行“门槛测试”?精选君认为,这是车企为了缩短产品测试周期,让新车尽快上市。
据了解,如果对电池所有的性能都进行全方位检测,大致需要两年左右,而门槛测试只需3个月。
因此,在利好政策的背景下,个别车企便牺牲“部分测试”转而追求“产品更新速度”。
而此次会议中,工信部副部长便着重强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是“安全第一责任人”,要有危机意识和敬畏之心,加强电池安全技术研发和测试验证。
显然,在整个新能源汽车监管体系建设起来后,若车企还“重速度”而清“轻安全”,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本身品质问题所致的事故,车企也将负有重要责任。
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的“生命线”
经过这几把“火”之后,近几年“烧”得火热的新能源车企们或许该从喧哗归于宁静。
同时,车企也应认真审视自燃事件背后的技术和质量问题,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毕竟这是整个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中必须攻克的关卡。
凡是涉及到出行的,安全必然是首当其冲的关注重点,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
2009年,我国的新能汽车销量不足500辆,去年销量超过百万辆,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步伐不会停止。但不论是行驶里程、价格,还是安全性能,新能源汽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对消费者而言,尽管新能源车在当下发生了安全事件,但不必因此而谈虎色变、因噎废食。
因为从长远看,新能源车是发展趋势,技术也需要时间来磨合沉淀,只要车企坚守“安全”这条底线,消费者大可不必失去信心。
而在当下,随着工信部牵头在新能源车的监管端发力,想必这样的“铁腕”将会让未来整个市场走得更好更远。
行业交流请扫下方微信
扫一扫,即刻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