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6091277
欢迎访问EV之家首页!新能源物流车 新能源货车电动物流车 新能源物流车
18016091277
2021-07-05 浏览次数:8,859 次 汽车纵横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取得巨大成绩,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市场规模大幅扩张。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6年的34.7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116.8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1.9%提升到5.2%。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是美国的4倍,是日本的43倍,远高于其他汽车强国。
竞争主体愈发多元化。新能源汽车市场从自主品牌为绝对主体的竞争格局向多元化竞争格局转变。我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已从2016年的98.8%下降到2020年的58.6%,国际品牌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1.2%提升至2020年的26.3%,新势力企业从零起步,在2020年市场份额也达到15.0%,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产品供给水平持续提升。从技术水平看,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在“十三五”期间提升近一倍,从最初的200公里普遍提升到400公里,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提升,整车电耗水平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电池成本亦在快速下降,根据宁德时代财报,2016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销售均价为2.06元/Wh,2020年销售均价价格下降至0.85元/Wh,降幅超过50%。产品供给不断丰富,2020年在售新能源乘用车为210款,价位覆盖区间从3万元到4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供给不断增加,2015年,10万元以下国产纯电动乘用车是新能源市场的销量主力,占比近75%,到2020年,10-30万元的中高价位购车需求占总市场的一半,30万元以上高价位购车需求亦有明显提升。
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充电桩的建设情况看,2016年,我国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仅为2.5万个,公共充电桩仅有14.1万个,合计16.6万个;至2020年,我国私人充电桩保有量已达87.4万个,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80.7万个,合计168.1万个,是2016年充电桩保有量的10倍。根据国家电网统计,“十纵十横两环”的高速充电网络已覆盖全国171个城市,建成2003座高速公路快充站。充电结构不断优化,快充数量不断增长,充电功率持续提升,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社会消费热情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范围从几个限购城市向全国快速扩展,2020年非限购城市购买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57.8%,比2015年提高了27个多百分点。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科技产品形象正逐步被社会所认同,低端代步型以性价比优势正在形成对其他个人交通工具的替代,汽车向电动化转型已成为社会共识。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从以往的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轮驱动转变,并呈现出几大发展趋势:
总体市场:市场驱动成为发展主动力。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以政策驱动为主,出于自愿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很少,市场的作用力很小。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逐步从政策驱动型市场向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型市场转型,市场的作用力将明显提升。一方面,因为政策市场本身空间有限,我无法支撑新增400多万辆销量,政策作用力将将更多转型优化使用环境,促进市场化需求快速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动力电池技术不断提升,使用环境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综合性价比将继续提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新优势将逐步建立,这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动力。
市场结构:家庭主体市场规模快速壮大。当前,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购车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即高级别车型和低级别车型占比较大,适合主流家用的A级车占比很低。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售结构看,2020年B级及以上车型销量份额为39.4%,A0级及以下车型销量份额为42.0%,A级车型销量份额仅18.6%,远低于燃油车市场60%左右的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向逐步向A级家用车集中,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这是供需两方面因素推动,从供给方面看,产品多样化更多满足不同类型消费需求。随着国家财政补贴调整并逐步退出,整车设计将不再一味追求高续驶里程,电池搭载也不再一味追求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电池有效降低车辆价格。从需求端看,新能源用户日均行驶里程多在20-30公里/日左右,主要满足市内短途代步的需求,当前已达到的续驶里程已可满足使用需求。因此,随着新能源乘用车的性价比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替代将向一般家庭扩展。
产业格局:产业生态与格局进入加速重构期。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全面角逐的时代,多元化竞争格局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跨国汽车公司加快进入我国的步伐,新一代电动化产品不断投入市场,凭借传统燃油车树立的品牌优势,跨国汽车公司对自主品牌的冲击将日益明显。而且,随着互联网、科技公司等资本大量涌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传统格局面临重塑,造车新势力分化进一步加速,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协同合作将更加深化。各方势力角逐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产业融合:新能源汽车与新兴技术加速融合。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融合,新能源汽车产品形态向智能座舱发展,基于语音识别的人机交互系统不断优化,车辆远程控制、OTA升级等功能加速普及,车道偏离预警、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率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协同互动实现良好开局,新能源汽车向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载体的方向迈进。
扫一扫,即刻进行对话